辛夷 拓跋睿
1977年,刘若望在佳县黄河岸边的谭家坪村出生。
那一年,《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开始在全国各地发行,废止了10年的高考制度也正式恢复,正是改革开放前夕,全国形势一片大好。
石山带土帽,一片荒漠无炊烟
但佳县还是“”的穷困样子。
刘若望记忆中,小时候生活非常艰苦。基本吃不饱饭,村里没通电,小孩子也没玩具,能玩的只有下雨后水坑里的泥巴。“当时想象着捏了个骆驼,晚上睡觉都要把它放到被窝里。”
下过雨后天上的云,像山一样一块一块的,你可以想象人在上面走,天马行空。
没事时,刘若望经常爬到山坡上,要么坐在山坡上顺着黄河往下看,想象黄河下面会到哪里去;要么躺在上坡上,看下过雨后的云层。“”
刘若望常去的还有村边的天主教堂和峪口外婆家附近的造纸厂。
佳县是中国最早接受天主教传教的地区之一。
根据民国二十六年统计,谭家坪天主教堂辖下就有教徒1000余人。
谭家坪天主教堂
刘若望家祖上六七代都是天主教信徒,给他起的名字也很有天主教的意思:
“若望”是天主教圣徒“约翰”的谐音
。
教堂一开始经常关着,刘若望跟村里的孩子们把它当成一个玩耍的地方,经常在那里嬉戏打闹。八十年代初,教堂慢慢开放,有神父会在周末讲《圣经》。
由于祖上信奉,刘若望家里有不少宗教方面的书,刘若望没事儿就看里面的插图。所以那时候,尽管他还不知道拉斐尔、达芬奇是谁,但已经对他们有了很深的了解。
峪口造纸厂在刘若望外婆家附近,大概几十米距离。
那时候,造纸厂在全国各地回收旧书打成纸浆,最多的就是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语录封皮下有张白纸,质量特别好,但没法打成纸浆,就被撕掉扔了。刘若望捡了很多拿去画画,画的都是爷爷讲给他的名著故事。
刘若望爷爷是典型的民国老文人,很喜欢看书,也收藏了很多书。刘若望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所以他刚识字就能读懂《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小人书。
就像在一个狭小空间里有这么几个孔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书成了刘若望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渠道。“”。
上世纪70年代,陕甘宁石油会战的号角吹响,5万余名石油大军“跑步上陇东”,长庆油田大发掘由此开始。刘若望的四爷爷从清华毕业,跟着去了长庆油田。
八十年代,刘若望父亲去长庆油田帮忙干活。回来时两个水桶兑一起做了个水桶扁担,背了满满的绘图纸和各式各样的毛笔水彩笔。
刘若望一有时间就画画,上初中前就把一桶绘图纸画完了。也没画别的,就是想象着把连环画中的人物图放大了画,《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有。
《三国演义》连环画
上初二时,学校来了新老师,叫徐正阳。
徐老师从陕师大毕业,也喜欢画画,但没有机会,最后考了陕师大生物系,毕业后支援大西北到了佳县。
在当时的佳县中学,会画画的老师屈指可数,徐老师到来是个极大的惊喜。
有次徐老师安排出板报,刘若望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拿了之前画的一捆画让徐老师看。这一捆画,震惊了徐老师。之后,刘若望经常在周末跟着徐老师学画画。
为了考榆师能加分,徐老师还帮他办了个人画展。
有一天,徐老师找到刘若望,让他考虑一下报考榆林师范。榆林师范那时候每两年招一届美术生。
说是个人画展,但现在想起来非常简单。
徐老师还找县委书记给题了字
佳县中学一进大门的左手边一排都是教师办公室,上去二楼是音体美办公室。办公室中间砌一堵墙,隔成两间,刘若望的个人画展就在那里举行。
计划不如变化。
个展是办了,刘若望的报考名额却被抢了,考榆林师范自然也就泡汤了。
考试时,监考老师还让人照着我画,结果分数出来,别人都是90多分,我只有57分!
后来考临潼艺校,他也被刷了下来。“”
榆林师范不能考,艺校又考成那样子,怎么办?只能去考美院考大学了。
仔细对比一番,刘若望报考了陕师大、西安美院、西北纺织学院。
考试之前,他都自己练习,偶尔去榆林找个绘画班蹭课。
336分
结果成绩出来,。
创作89分,色彩90分,那时候89就算是满分了。
到现在,刘若望都清楚记得,“”
考中专艺校考了50多分,考西安美院考了两个满分。“自信心一下子就起来了,原来自己也没那么差。”
考得不错,选学校时就纠结了。有同学说西北纺织学院挺好。刘若望第一志愿就填了西北纺织学院,学习服装设计。
搞设计比搞艺术更靠谱,起码能保证生存。等能养活自己了,再去搞艺术。
那时候的想法很现实。“”
但还没一年,他就受不了了。
第二学期要上专业课,服装打板、缝衣服……他都很讨厌。那时候,他每天都在想,“小时候爷爷讲要胸怀大志,怎么就变成个裁缝了?”
不会!
越想越难受,每天一个人去看录像,看了有上千部片子。期间他不断问自己:未来到底会不会去做服装设计?答案是:
所以在纺织学院待了不到一年,刘若望就退学了。
退学的事情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陕北那么落后的地方,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怎么能说不上就不上了?
那时候,关中人对陕北人还很歧视。刘若望退学,很多人不能理解,“”
直到他走后两年多,还有老师拿他当反面教材讲给学生听。
家里这关也很难过。好好的大学不上了,害怕村里人笑话,父亲严令禁止他回家。
有家不能回,刘若望在西安周边待了一段时间。徐老师怕他就此消沉,经常给他弄些小报,上面写满了残疾人通过自学改变命运的故事。看得刘若望也想自学成才。
但自学成才不是说说就行的。
没别的办法,刘若望就在西安美院门口买了几本关于画画的旧杂志研究,看到了卫祖荫画的法国风景画,“当时就被触动了,非常崇拜”。
卫祖荫作品
我要去个更大的城市看看
他当即就想,“”。
比西安更大的,一个北京、一个上海。两个都没去过,北京因为有中央美院胜出。
1998年春节一过,刘若望就踏上北去的火车。下了火车直奔大山子。
当时的大山子还是城乡结合部,非常混乱。刘若望举目四望,没有去处。
好在遇到一对外出散步的老夫妻。老太太清华毕业,而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也是佳县人。老夫妻对他印象很好,不仅领着他去招待所,还打招呼说是革命老区来的,让便宜一些。
一个床位20块钱,刘若望在那里待了两三天,每天都溜进中央美院转一转。
转机发生在一次洗澡时。
招待所一个房间四个床位,洗澡要去大澡堂。那时候年刚过,天气很冷。洗澡的人多,龙头都被占满了,新进来的人光着身子打寒颤也没地儿洗。刘若望就让了一半位子给别人。
两个人边洗边聊,他才知道,这人是山西一个大学的美术老师,就在中央美院进修。人家还告诉他:进修班课程跟考进去的一样,建议他也去看看。
问好进修需要的东西,就赶紧做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中央美院进修的招生简章,再以社会人员身份提交作品进行考试。
考上了!
很快结果就出来了:
考上很容易,难的是:学费怎么办?
以社会人员进入中央美院进修,学费要6500元。那时候,刘若望家一整年的收入才一两千块钱。
刘若望求父亲“最后再支持自己一回”。父亲到处借,也只凑到4000多块钱。
没办法,刘若望只好找同学借,才终于凑够学费。交完学费,他就彻底没钱了。还是大学同学给了他张招商银行的银行卡,打了50块钱。
没钱的困窘和自卑贯穿了刘若望的整个青春期。
一线城市的庞大和高消费,让他更显贫困,也更加自卑。
幸运的是,促使刘若望来北京的原因之一——卫祖荫成了他们的老师。这为他往后雕塑生涯的开始埋下种子。
有一次,卫祖荫带着他们一班学生去四渡河写生。两人在厕所中相遇,非常尴尬,只能靠聊天缓解。
聊天中,卫祖荫得知刘若望是陕北人,而自己的同学谌北新就在西安美院当教授。无形中多了些亲切,两人相约往后也一起聊天。
后来,刘若望告诉卫祖荫,“我想学雕塑”。
正经学画画的时间很短,到中央美院进修也才一年时间,出去之后可能还是吃不上饭;雕塑要很多人一起做,哪怕当作小工,也算有事儿干。
他很理性地分析了自己的情况:
《皮诺曹先生Mr.Pinocchio)
卫祖荫当即提到,钱绍武是中国最著名的雕塑家,跟他关系不错。
刘若望记在了心里。
从中央美院离开后,因为没钱,刘若望只能跟着别人蹭住。
机缘巧合下,他接了个在韩国人酒吧画旧金山大桥的活,一下子赚了2000块。
有了2000块,刘若望很高兴。先拿600块买手机,又花500块租房子,还花200块装了部固定电话。
看似“花钱如流水”,但这一切都是有计划的。
300块的房子只能住,500块的房子是个套间,除了住还能经营。
一天赚的钱就能把一个月房租付上了。
他在北京《手递手》报纸上登了美术家教的广告,很多人打电话过来。家教费每人每天100元,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教8个学生。
攒了点钱之后,刘若望再次联系卫祖荫,表达了想学雕塑的愿望。他希望,卫祖荫老师能给他写封推荐信,不要钱当助手都可以。
卫祖荫写了两份介绍信,一封给钱绍武,一封给曹春生。
曹春生当时也很有名,但钱绍武更有名。刘若望想,要跟就跟个最强的。
拿着卫祖荫写的介绍信,刘若望去了钱绍武的工作室。
等了两个多小时才等到人,但没想到,听他说明来意后,钱绍武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钱绍武之前因为收助手摔了大跟头,死活不想再收助手了。
但那时候,刘若望一心想学雕塑,赖着不走。
钱绍武没办法,把他安排给自己儿子。钱绍武儿子揽了一批公共艺术的活,需要大量人手,刘若望就过去干了二十几天。
活干完了,他也被辞退了。好在这二十几天里,刘若望认识了很多人,有活干就找他。
一开始,他们给刘若望的工资是每天100元。
刘若望那时很不自信,“我怎么可能值100块钱呢?”他不断怀疑自己。
结果给了他自信。
找他干活的人越来越多,每天加班加点,饭都顾不上吃。
就这么干了两年,刘若望得到个新机会。也是这一次,让他坚定了系统学习雕塑的想法。
当时,菏泽牡丹园有个石雕场想做菏泽历史故事的雕刻,里面有几个历史人物,他们做不了,就想找人做。有人推荐了刘若望。
那时候,刘若望还在买书自己研究。好在活干得不错,石雕场问他愿不愿去做古典雕塑。
古典雕塑需要非常好的造型能力,刘若望压根不会。而且要做的古典雕塑有两三米高,他从没做过那么大的雕塑。
这是个机会,不做不行!
但心里有个声音一直提醒他:
他谈好价格,揽下四个古典雕塑。找不到手艺好的人就自己干,找了几个农民工帮忙。不会做也没关系,买几本雕塑书,晚上学习白天干活。
因为有画画的基础在,他的领悟能力非常好,很快就保质保量的干完了。
之后又从中央美院教授手里接了块浮雕的活,也边学边做很好地完成了。
天天自己摸索着做,永远不会进步
这些活干完,刘若望手里已经攒了将近两万块钱,去中央美院系统学习雕塑的想法也更见坚定,因为“”。
但那年因为非典,招生简章出得特别晚,刘若望很着急,时不时就去问。
他要去的是中央美院研修班,全称是研究生课程班,只要外语过了,就有研究生学历。
终于报上名,他又给认识的三位教授打电话招呼。
“我用了三年时间才有机会拿到学位,错过可能就是一辈子,绝不能再被别人抢走了!”
来研修班进修的都是各个美院的老师,相比下,刘若望基础太差了。
他给自己定了目标:
第一年一定把人体结构解剖学明白
。
因为要赚钱交学费,他白天上学,晚上加班加点干活,手艺练得非常好。而且认识人多,他成了包工头,开始揽活交给别人做,一个暑假就赚了5万多。
“我一定要做出像样的作品,一定要成为艺术家。”
但一辈子靠揽活生存,不是他的本意。
2004年一整个冬天,刘若望一直在创作。做了很多方案、很多样子,都不满意。
越想越难受。家乡是革命老区,却没有摘到任何胜利果实,仍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自己来北京好几年,也生活在底层被各种欺负碾压。
我要呐喊、我要反抗!
东方红!
一组陕北农民拿着铲子的人物组象雕塑由此而生。他给他们起名:
《东方红》系列
他想用《东方空》的壳,表达底层人民的压抑,为寻觅幸福而呐喊。
做完之后,他很满意,至少这算是一个真正的作品。
2005年,他拿着《东方红》参加中央美院“学院之光”优秀作品展。
就像别人都穿着西装,你穿个破棉袄一样。
但自卑已经印进了他的血液,“”
送去作品填好表,他就走了。
作品获奖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学院通知他:。
《东方红》系列还被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和北京现在画廊老板黄燎原先生分别收藏,得到学术和市场双重认可。
更惊喜的是,北京现在画廊当时正好在寻找年轻艺术家,他们给刘若望打电话,“你要有新作品一定要第一个通知我们。”
至此,刘若望终于走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
《东方红》系列后来相继被台湾八大画廊、新加坡新艺术中心、香港侨福集团、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等收藏。
我终于找到你了!
有位德国策展人为了收藏《东方红》系列,甚至找了刘若望三年。后来还是在他手下工作的一位哈尔滨女孩通过中央美院的殷双喜教授,才辗转拿到刘若望的电话号码。给刘若望打电话时非常激动:“”
刘若望是个很善于思考的人。他一直觉得,艺术是该给人类以警醒和反思的。
人类的城市文明长久以来都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侵略和征服的基础上的,人类在面对自然时没有敬畏之心。艺术能够提醒人类去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他看来,
所以从2007年开始,刘若望就开始构思《狼来了》系列作品,花了三年时间,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才完成了110匹狼和其中一位武士的雕塑。
《狼来了》系列
独自挥锏面对狼群的战士,像极了此刻被资源枯竭、环境急剧恶化包围进退维谷的人类,极具视觉冲击力。
在强烈的视觉刺激下,人类作为“征服者”的优越感荡然无存。
在进化论驱动下的人类,这个千万年残酷“生存竞争”胜利者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
也由此引发反省:
《狼来了》系列轰动世界,刘若望也一时间风头无两,各种荣誉汹涌而来。
2015年获得“那不勒斯文化经典大奖”;2016年成为德国北部艺术区主题艺术家,并获得NordArt最高人气一等奖。
《狼来了》系列罗伦萨展览同时在乌菲齐美术馆&圣母领报广场展出,让刘若望成了“二战之后第一位享此殊荣的艺术家”。
《狼来了》系列展览被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评为“十大不可错过的展览”之一,被美国评为“全球15个夏季不可错过的展览”。
2020年“狼来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领报广场
2021年“狼来了”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皮蒂广场
“狼来了”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当代艺术标签艺术家
刘若望本人也因此被中国世界新闻部公布为“”。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艺术板块也两次选用刘若望雕塑代表作品《东方红》系列和《狼来了》系列。
此后,刘若望又相继创作出了《人民》系列、《车马仪仗队》、《天兵》系列、《高山流水》系列,《原罪》系列、《发现渡渡鸟》系列,几乎每年推出一组新作品。
《天兵》系列
《原罪》系列
《发现渡渡鸟》系列
每一组作品都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和对当代精神状态、人类文化精神的呈现,展现出他对最本质的“人”的关注。
他用一种深刻而情感强烈的艺术语言,阐释了人类存在体验的复杂性与脆弱性,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新加坡、韩国首尔、新西兰皇后镇、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都灵大学、那不勒斯市政广场、美国纽约军械库艺术展、法国坎佩尔、德国石荷州
近年来,他的艺术探索更是引发国际关注,展览遍布等世界各地。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新西兰前总理约翰·基、韩国前副总理金秉准
等都曾造访过刘若望的工作室,对他的创作表示祝贺。
刘若望与德国前总理默克尔
去年6月,刘若望位于榆溪河岸的榆林渡渡美术馆开馆,大量艺术爱好者去打卡拍照。
榆林渡渡美术馆是在榆林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下创办的公益性美术馆,是一座以生态艺术为特色、与生态榆林相呼应的当代美术馆,里面陈列了刘若望先生最为知名的美术作品系列。
从国际舞台走到黄土高原,生于乡土又回归乡土。
提供这些公共艺术服务,是希望给民众开启一闪艺术之窗,让人们意识到,艺术品本身不只是一件件束之高阁的摆设,它和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价值观,以及周围的生活品质都是息息相关的。
他说,“”
(编辑:)